close


網路霸凌 老師能做什麼?
2008/06/08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縣報導】
網路霸凌頻傳,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劉世閔與研究生朱美瑰昨天以網路霸凌為題發表論文,指常見的網路霸凌包括令人難堪的票選、尷尬影像張貼、文字攻擊等,老師若處理不慎,虛擬的網路霸凌可能會被搬到現實生活成「真霸凌」。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舉行「教育研究社群學術研討會」,朱美瑰與劉世閔共同發表論文「國中生網路霸凌經驗之分析」,為了解國中學生的想法,朱美瑰訪談多名經常上網的學生。

文中分析,網路霸凌活躍於網路即時通、網誌、線上遊戲等,其中即時通無法匿名。有的霸凌者趁被害人離線時,將一連串咒罵字眼傳送給他。另外,網誌(部落格)是青少年自我療傷及表現自我的重要媒介,霸凌者或被霸凌者都可能藉此抒發。

學生認為「網路的好處就是不需要面對面。」「寫網誌本來就是宣洩心情用的,任何不當的內容都是抒發,不必看得太嚴重。」

論文指出,常見的網路霸凌包括:令人難堪的票選、尷尬的影像張貼、恐嚇威脅、人身攻擊,或充斥性暗示的「性攻擊」等,有的霸凌者以為在網路上的發言並未點名,受害人不必對號入座,但傷害還是會造成,且一傳十、十傳百,增強霸凌行為。

論文分析,有些學生在網路上遭霸凌後,非常生氣,甚至擔心難堪的一切被目睹,而無法面對群眾;有的被害者會循管道求助,但也有人藉網路「以牙還牙」,導致霸凌行為循環發生。

研究發現,有的老師發現網路霸凌後即時制止,沒想到發展成受害學生在校園中被霸凌,甚至被潑漆。另外,網路霸凌傳開後,班上的同儕關係可能發生變化,例如有些學生不想變成下一個受害者,見風轉舵,產生「西瓜效應」。

朱美瑰是7年級生,在國中任教,她發現多數學生並不避諱與別人分享文章,她在論文中建議老師,結合學生的網路經驗設計課程,讓學生正向學習網路經驗;另建議學校加強網路法律教育,尤其是發現網路霸凌後,要持續追蹤、輔導,避免學生二度受傷。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GvWZ77iRGB7gbkGWGMs0IQ--/article?mid=13801&;prev=-2&next=-2&page=1&sc=1#yartcmt



玄:

什麼是網路霸凌?

網路上的強凌弱行為包括在個人網頁貼上髒話,或是透過即時通對話,一再
傳送不堪的文字侮辱對方。這種攻擊行為有時會失控,甚至導致自殺事件。



這是一個現代社會必須注意的問題,尤其現今少子化現象,父母工作繁忙,無多餘時間與孩子相處,因此孩子在幼年與人相處的時間不多,長大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就顯的薄弱許多。

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間的成就感不高,於是寄情於網路,將現實生活中的不憤與不平發洩至網路上。



我想,這是一種網路禮貌的缺乏,網路無遠弗屆,能善能惡,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面對面。

現實生活中的禮儀是大家極力提倡的,但網路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on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